<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法官札记

        赤子之心 金玉之魂

        ——观看《永远的焦裕禄》有感

          发布时间:2014-06-12 15:25:54


            一桌一椅一壶氤氲的茶水拉开了焦裕禄同志人生片段的序幕,一声顶断藤椅的脆响透过音响传来,重重的击在大家的心中,为焦裕禄同志的人生壮歌添上一个干脆而令人钦佩的音符。

            焦裕禄生于贫苦家庭,坐过日寇的牢,当过地主的雇工,生活颠沛流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并加入共产党。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纪录片中没有讲述焦裕禄同志悲惨的童年、颠沛流离的青年,然而,我想正是因为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困苦生活造就焦裕禄同志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悲天悯人的赤子情怀,为焦裕禄同志伟大而波澜壮阔的一生埋下浓郁的伏笔。

            砖头路、红砖墙、低瓦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洛阳矿厂极具时代特色的建筑到处铭刻着焦裕禄同志的身影,他曾在这里刻苦钻研技术难关,不眠不休;他曾在这里悉心教导工友,倾囊相授;他也曾在这里舞步飞扬,意气风发……。工友们的回忆给大家刻画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领导、朋友形象,也在观众的心里留下赞叹和敬仰。

            焦裕禄同志踏上兰考土地的刹那,看到火车站的喧嚣是为运载逃荒的难民;辽阔的土地上只剩下荒芜苍凉;群众的眼睛里唯有绝望悲伤……,那一刻,焦裕禄同志的心痛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人间天堂。

            兰考的土地上开始印满焦裕禄同志的足迹。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集中起来,播撒在兰考大地上。棵棵桐树是饲养员老农的献策;翻淤盖沙是菜农的良方;河流治理也在瓜农的指导下摸清了河流的走向。一点一滴,焦裕禄同志本着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将群众的智慧转化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带领兰考人民与困难斗争。

            被恶疾缠身的焦裕禄同志忍痛苦捱八个月之后,在领导和同事的逼迫下,去往就医的路上。不舍的乡亲带着土特产和衷心的祝福千里相送,送走的是他的人,留下的是他的心。缠绵病榻时,牵挂的是兰考的灾情,临终不舍的是兰考的群众;临终前对组织的唯一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是怎样的深情?这是怎样的牵挂?这是怎样的热爱?

            纪录片在观众的眼泪中和唏嘘声中落下帷幕,我也长久地沉浸在震撼和感动中不能平静。他的一心为民的公仆理念、人定胜天的执着信念、向群众学习的工作方法、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无不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路,给我启迪和榜样的力量。

        责任编辑:L    

        文章出处: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网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7822284 位访客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